心無罣礙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以美好的心  欣賞週遭的事物     
以真誠的心  對待每一個人
以負責的心  做好份內的是
以謙虛的心  檢討自己的錯誤
以愉悅的心  分享他人的快樂
以喜捨的心  幫助需要幫助的人
以不變的心  堅持正確的理念
以寬闊的心  包容對不起你的人
以感恩的心  感謝所擁有的
以無私的心  傳承成功的經驗
以平常的心  接受已發生的事實
以放下的心  面對最難的割捨

《心經》是從《般若經》抽出來的精簡心要,所以稱為《心經》。《般若經》厚達六百多卷,而《心經》只有少少兩百三十字,如沒有讀過《般若經》、或是沒有對《般若經》略有了解的人,很難清楚明白《心經》在說什麼,只從經文字義去猜測,不容易弄懂內容真意。

《般若經》是釋迦佛祖在和大弟子舍利弗,及其他尊者、菩薩們,一起討論菩薩應如何修行。《心經》裡的「舍利子」,就是舍利弗,中國古時尊稱人為“子”,例如孔子、孟子、老子、莊子、墨子。舍利弗本身也是得道獲得解脫的大羅漢,所以唐三藏玄奘法師在翻譯《心經》時,循中國習慣,將舍利弗翻譯成舍利子。

「般若」是梵文的音譯字,意譯的話是:“智慧”。

「波羅蜜多」也是梵文的音譯,意譯是:“到彼岸”、或“度”(比喻度到解脫的彼岸)

「般若波羅蜜多」的意譯則是:“到彼岸的大智慧”。

最後的咒語「般若波羅蜜多咒」,是結尾的祝禱詞,印順法師曾照字義翻譯成中文如下:“去啊、去啊,到彼岸去啊,願大家都到彼岸去啊,覺悟、吉祥圓滿成就!”

曾有老師向我解說,如果說“彼岸”,容易讓人起分別心,以為既然有“彼岸”,那麼就有“此岸”。這也是唐三藏玄奘法師故意不將“般若波羅蜜多”照字義翻出來(字義是:到彼岸的大智慧),也故意不將最後的咒語翻譯出來,卻只保留原音的原因。

其實覺悟了的人,就知道沒有“彼岸”、“此岸”之分。未開悟前,以為佛在天邊、彼岸遙遠難達。開悟以後,佛在心中,自身即佛(究竟的覺悟者),此岸即彼岸。

菩薩的「般若波羅蜜多」修行法則,照《般若經》裡說的,就是以般若智慧來引領的六度修行(佈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)。

整個《心經》是說我們所自以為熟知的世界萬物,其實都是如幻如夢一般的空,都不是真實的,是如空似幻的而已。了解這一點,我們就不會執著,不會去在乎和計較那些富貴貧賤、榮辱得失、生老病死。不去在乎和計較這些造成苦厄的因素,那麼我們就能安然度過所有的苦厄。

《心經》是靜坐、或稱禪坐的指導口訣精要,要自己去靜坐,才能體悟,也就是用自己的身體去感悟《心經》所說的那一切情形。

人在什麼時候會無眼耳鼻舌身意、無色聲香味觸法?在什麼情況下會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...無智亦無得?

很簡單,靜坐到入定階段,五官的感覺都沒有了,手腳也沒有知覺,心中一片澄明清淨,無雜念、無妄念,無念、無相、無住。

禪坐入定,對自己身體的感覺沒有了,但對四周卻又清楚明白。那時候空和有互相存在,彼此融合,就應證了「空即是色,色即是空,空不異色,色不異空」那句話。

進入深定之後,也就是“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”,那時心中完完全全淨空(五蘊皆空),在那種情形之下,根本沒有任何罣礙。無罣礙,自然就沒有恐怖顛倒夢想,一切苦厄都不存在,所以“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”。

菩薩的六度修行是:佈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。六度修行循序漸進,般若(智慧)須由禪定中來。

但也不要以為禪定可以得到什麼「智慧」,禪定就是禪定,是空的,是無所得的,不是真的有一種智慧可得,所以佛祖說:「無智亦無得。」

我們的佛性、本性、自性原來也是空的,六祖慧能說: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染塵埃?」

禪定靜坐,經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結果,證實能夠平緩身心壓力。會妄想感覺恐慌,大多是壓力引起的,靜坐解壓,這些應能解除。

這樣自己去體感證悟,不需要咬文嚼字,自然就能體悟《心經》。如果只是在文字上用功夫,難免「隔鞋搔癢」,抓不住要點。甚至有時走入歧途,越想越離譜。原來教我們要無念、無相、無住的《心經》,反而成為「起心動念」的執著了。

佛所說的各種方法,歸結起來,就是在處理「心念」的問題。念善是佛,念惡成魔。一念執著,苦厄煩惱;一念放下,清涼自在!

聖嚴法師說:心經說的全是人的問題,是為「人」而講的;身心雖是空的,唯有不執空、有,才是真解脫。

聖嚴在《禪的智慧》書裡,對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這一句話的解譯如下 (書中的第076頁):

「佛陀說:『如果你能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察覺到五蘊不存在,就能超越一切苦厄。』

「諸佛菩薩都體驗到五蘊不存在,但開物者依然能從眾生的角度來看事情,他們知道眾生與五蘊牢不可分。」

至於何謂「心無罣礙」?人生在世,物情生念塞心窩,心裡塞滿各種重擔,這也放不下,那也無法放下,重負越來越多,壓力越來越大!

當我們覺悟,清楚明白一切都是空的,所有的物質世界、包括我們的身體和感受,通通都是如幻如夢一樣的,就不會再執著、計較、在乎。

既然不會再執著、不再計較、也不在乎,心裡完全沒有任何掛礙,心上的沉重負擔消失了,多麼輕鬆自在啊!這就是「心無罣礙」、也就是「觀自在」。

「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,涅槃寂靜」是佛陀說的「三法印」,用來印證和判別我們聽到的各種「佛法」是不是真正的『佛法』。

世事無常,物質世界中沒有任何事物是恆常不變的。

在所有的物質和意識之中,找不到「我」的存在。事實上「我」只是不斷變現的物質和意識感知而已,並沒有一個真正永恆不變、不滅的「我」存在。我們所感知的這個「我」,只是為了在世間生滅而幻化出來的「假我」而已。

真正的宇宙實相是「本來無一物」,妄念不生,妄相隨著滅去,一切歸回寂靜。

祝願大家都能早日成為身自在、心自在,處處靜觀皆自在的覺悟者(菩薩)!

 


讀完這篇讓我想起以前讀到 也發表過的一篇文章"不與人爭"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ms7612/21699735,凡事總有因果,為何我會毫無緣故放棄一切 不與人爭,私下卻是好高騖遠 怨天尤人,說真的 心無罣礙雖不算多高的境界 但要做到真的不容易..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r0492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